欢迎您的到来!
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全国广告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暨全国广告教育联盟会议成
2020-12-23 13:02:00   来源:中国新闻史学会   
2020年12月19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主办,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广告研究院承办的“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广告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广告教育联盟会议”(下文简称“会议”)通过线上方式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老师齐聚一堂,共话广告发展现状并探讨广告教育改革与创新思路。此次会议以“智能时代的广告研究”为主题,涉及新媒体广告前沿研究、公益广告研究、广告教育改革创新研究、广告理论与广告史研究、新媒体传播与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研究等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话题研究。此次会议共分为五个主题发言论坛。
 
会议开幕式上,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伟长学者严三九教授首先发表致辞。严三九教授强调了本次会议召开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并预祝此次会议圆满顺利召开。此后,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陈刚教授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广告业态和产业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广告学界如何形成新的共识,需要个体和行业共同努力,以推动中国广告学术研究、广告教育进一步发展。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上海广告研究院院长杨海军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会议召开背景和缘起:新冠病毒流行背景下广告传播范式的变更、技术发展背景下智能广告发展新态势、广告如何在十四五规划中发挥拉动经济增长领头作用。倡议与会专家围绕会议设定的主题平等对话、碰撞思想,共享学术盛宴。
 
论坛一:新媒体广告前沿研究
第一场新媒体广告前沿研究论坛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杨海军教授主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杨同庆教授评议。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姚曦教授发表《智能时代的品牌传播创新》主题演讲。姚曦教授首先关注技术与广告之间的关系,认为尽管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对广告行业形成了巨大冲击,但广告本质和底层逻辑依然保持不变。大数据、算法、算力是智能时代最重要的资源,智能传播正在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时姚曦教授还提出,依靠技术、内容、服务驱动是品牌传播的新型运作模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要思考大数据壁垒、广告产业生态破坏、如何制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等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姜智彬教授带来了《中国广告产业智能化转型研究》主题演讲。姜智彬教授指出,随着市场配置资源、广告结构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变化,学界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技术给广告业带来的巨大变革。姜教授借助PSR三维模型理论,即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三个维度分别对应回答中国广告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原因、现状、未来发展前景。最后从人才、行业自律、法律规制和整体结构优化四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广告产业生态优化的建议。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孙瑞祥教授分享了《智媒时代新文科背景下广告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主题演讲。孙教授结合当下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高校广告人才培育的创新模式。强调广告实践育人也要注重“四力”培养,即策划力、创新力、文案力、数据力。注重结合新时代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加强对广告人才的培养。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华君副教授带来了《智媒时代品牌传播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主题演讲。李华君教授指出,智媒时代得益于技术发展,当下策略和数据实现可循环,由此要求我们对品牌传播要有更深刻的理解,要具备全媒思维、计算思维和融合思维。同时教授还指出,新文科背景下广告教育理念和范式需要有全新变革,广告学子应具备全媒体思维和能力,除了传统策划、创意、文案、设计能力之外,还应具备数据计算能力。最后,李华君教授以华中科技大学特色教育模式为例,具体阐释了上述思想。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告系主任秦雪冰副教授分享了《NKP消费者洞察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在智能广告中的应用》演讲。秦教授首先分享了该选题的研究源起和背景,该研究起源于秦教授提出的“是否有必要对每一位消费者进行洞察”,进一步发展为“将社会网络分析应用于消费者洞察,是否能够得到快速、准确、细致的洞察结果”。由此出发,秦教授以“汽车之家”为例,运用爬虫软件、NKP模型对汽车之家的消费者展开洞察研究,以此验证社会网络分析在智能广告中的具体应用。
 
论坛二:新媒体传播与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研究
此论坛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许正林教授主持,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周大勇教授评议。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夏德元教授带来《城市人理想中的农村与农村人梦想中的城市——从丁真、靳东现象看景观社会的城乡互构兼及新媒体传播治理》主题分享。夏德元教授透过丁真、靳东等现象窥测到目前社会存在的城乡割裂问题本质,从景观社会、人的商业化和媒介化、新媒体平台驯化等角度谈起,落脚于景观社会下城乡互动和新媒体治理问题,选题颇具新意。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史学军副教授分享了《数字技术、市场结构与规制问题》主题演讲。史学军教授从目前存在的借助互联网平台,多个行业出现“一家独大”、“赢家通吃”的现象出发,提出“不论国内外,不论工种行业,为什么此现象都十分普遍”、“此市场结构若长期发展将带来什么后果”、“技术带动之下的新经济是否还适用传统《反垄断法》”等三个新问题和新思考。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志杰副教授带来《移动媒介与超大城市社会治理创新》主题演讲。刘志杰教授指出移动媒介成为社会治理新工具,手机APP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险等方面得到普遍应用,同时移动媒介还带来了治理场域和治理方式的变化创新。从现实应用出发,刘志杰教授介绍了超大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要求以及移动媒介在超大城市社会治理中的新问题。从现实应用出发,更加突显移动媒介在超大城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意义。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陶文静副教授带来了《新传播生态下上海地方媒体的城市遗产保护实践与地方关怀营造》主题演讲。陶教授首先介绍了城市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接着介绍了其他地区城市遗产保护的优秀案例,由此出发,参照上海本地特色和实际情况,对上海地方媒体、传统媒体等如何在上海城市遗产保护中发挥自身优势提出可行性建议。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易红发老师分享了《Twitter中的上海城市形象及其变迁》主题演讲。易老师从城市形象界定、媒体报道、媒体建构等角度出发,利用爬虫技术,采取定量研究方法,得出目前上海在Twitter平台正由经济之城转换为娱乐之城的问题现象,最后易老师提出应注重发挥世博会等重大国际事件对上海城市形象建构的作用。
 
论坛三:广告教育改革创新(圆桌论坛)
12位具有广告教育一线经验的与会学者参与了主题为“广告教育改革创新”的圆桌讨论,并围绕着新文科背景下广告学一流本科建设以及全国广告教育联盟广告实践教育经验分享两个主题展开了热烈地探讨。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理工学院、中国石油大学、青岛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广告专业老师共同参与了圆桌会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查灿长教授主持并参与讨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杨效宏教授为评议人。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系薛敏芝副教授肯定了课堂作为广告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在时空拓展与重构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新形势下的广告课程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思考,并强调了广告教育跨界、破壁与公共空间交融的重要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广告学系崔丽萍教授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师学科背景等方面介绍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广告专业的基本情况,其课程设置重视外语教学,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学科建设,同时她指出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应重视教育实践回归课堂本身,文献梳理应阅读第一手经典文献。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广告学主任姚利权副教授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广告学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他指出浙江工业大学广告学依托专业优势,逐渐形成了以注意力经济为理论特色,以生活创新为文化特色,以商业传播为实践特色,以数字营销为技术特色,以观念新、理论精、视野宽为人才特色为依托的专业广告学科品牌,在浙江省内具有一定的学科示范效应。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聂艳梅教授分享了上海师范大学广告学专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探索以及在上海市一流专业申报过程中的些许思考,她强调了依托广告专业赛事教学、搭建教学实践平台与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性。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钱珺副教授分享了南京师范大学广告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日常教育培养等方面所做的创新尝试,如增设计算传播领域课程、设置创意工作坊、培养跨专业人才建设等。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皇狮创意集团董事长皇甫晓涛提出新文科背景下的广告教育应聚焦于“一”个中心,即以广告创意为基础;“二”个基本点,即重视商业思路与媒介技术;“三”力,即具备洞察力、想象力、整合力;“四”个维度,即明确广告竞争的时间、空间、竞争、资源定位;“五”个思维,即具备甲方思维、产品思维、互动思维、整合思维与技术思维。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张淑燕教授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广告学专业学科设置于人才培养特色,即强调联合创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专业壁垒与院系壁垒,依托于东师电视台等媒体资源跨专业与院系搭建影视制作团队,旨在打造全媒型的传播人才。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邬盛根副教授则指出全国的广告学专业具有先发优势,在全球视野、新经济、新技术、跨界融合等方面早已走在了新文科建设实践的前列,因此我们应对未来广告学科发展前景具有信心,积极搭建产学研互动平台。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杨效宏教授在点评环节对各院校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特色、广告教学实践经验等分享表示感谢,并对上海师范大学等广告学专业在一流本科专业的学科实践路径与方式创新表示肯定。同时,他强调了广告学作为应用型学科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中更需重视人才培养与科研均衡。
 
论坛四:广告理论与广告史研究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宋若涛教授主持了“广告理论与广告史研究”分论坛。他充分肯定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学术贡献,同时也针对他们的发言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广告系主任杨效宏教授以“从经验之辨到逻辑之思”为题探讨了智能技术下广告理论的异动,指出智能技术下广告理论本身和整体理念仍没有根本性改变,目前只是停留于局部的、方法论方面的异动,同时他从基础、逻辑、范畴、方式与表现等角度切入探讨了智能广告理论的发展变化与创新。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苏士梅教授则以“媒介镜像与主题脉络”为主题,从近代广告伦理研究的研究缘起、媒介图谱、知识主题和知识溯源等层面探讨了近代广告伦理知识的思想资源和学术脉络,厘清了近代广告伦理知识的生成语境,建构了近代广告伦理研究的知识图景。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廖秉宜副教授则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从时空分布、热点领域、演进阶段和未来展望四个角度直观展现了中国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的知识图谱。他指出智能营销传播已成为国内学界和业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呈现新的智能技术手段引领智能营销传播的变革和融合研究的趋势,未来研究应强化基础理论研究而非局限于应用性研究,同时促进业界与学界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智能营销传播行业发展与研究深入。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杜艳艳副教授则细致地介绍了中国近代广告史史料的概念界定、史料分类以及历史分期,并对广告史史料的价值探析进行深入解读,她指出广告史史料不仅是最好最便当的“原料”,人类生活之镜像,工商业发展之记录,媒介发展之映照,更是人类艺术文化之缩影。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崔钰婷博士提出了智能广告时代发展下的品牌传播理论研究的三维度,即颗粒度、信息密度与临场感的概念演化、研究变革与业界应用案例,并指出细粒度、高信息密度与高临场感是品牌传播在智能广告时代亟需研究和实践的一项重要组合。
 
论坛五:公益广告研究
公益广告研究主题论坛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邬盛根副教授主持,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陈福宝教授对专家学者发言进行了评议。
 
上海广告研究院公益广告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秀莉博士以环境媒体公益广告的创新创意为例,讨论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与形象传播,她详细介绍了环境媒体(Ambient)广告的媒介特性,并对现代城市空间中的环境媒体公益广告进行CMI分析、主体分析和创意规律分析,最后以上海市某高校校园内的垃圾分类广告创意设计为例,探讨了公益广告课堂的环境媒体创意教学实践新方式。
 
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陈洪波教授探讨了公益广告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功能,他指出在突发事件中,公益广告的沟通信、情感性、主题性、艺术性能更好地为政府引导舆论、政治认同、社会动员、安抚情绪、重建社会秩序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上海广告研究院公益广告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邬盛根副教授则探讨了公益广告宏大主题的叙事表达特色,即宣传主题主线举重若轻,记录重大背后的美好感动,聚焦传统文化民族精髓,积极回应并引导当下社会舆论。同时他还指出公益广告宏大主题的四种叙事方式,即平行交叉碎片化的多故事叙事,结构主体概念的多层次叙事,精研创意层次的审美化叙事,以及践行公益价值的体验式叙事。
 
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会长杨海军教授主持了会议闭幕式。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姜智彬教授进行大会总结。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秘书张雯雯作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2019-2020年度工作报告。最后,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告与传媒发展史研究委员会会长杨海军会长作闭幕式致辞,他对30余位发言专家学者和近百位参会专家学者全天的分享表示衷心感谢,表示将一如既往的带领学会整合学业、业界资源、继续为各位专家学者搭建好学术平台,提升学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为推动广告学术研究的繁荣和广告教育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希望2020年疫情尽快过去,与各位专家学者一起共同迎接2021年美好新时代的到来。

上一篇:中国新闻史学会召开线上会长办公会
下一篇:首届“当代中国新闻史研究论坛”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