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到来!
中国新闻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大会主题发言精彩回顾
2023-11-14 16:54:00   来源:中国新闻史学会   

11月11日至12日,中国新闻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广东广州举行。本次学术年会以“时代主题·未来展望:中国式现代化与新闻传播学研究”为主题,旨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推动新闻传播学研究,促进新闻传播学发展,助力科学研究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
 
本次年会设置了主题论坛、主编论坛等二十六场学术分论坛。主题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学人汇聚一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前景指引下,共思共享新闻传播学学科的新问题、新机遇、新发展,共有十位来自业界学界专家带来精彩纷呈的主题演讲。
 
中国新闻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上半场主题发言,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支庭荣主持,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单波和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厦门理工学院原副校长、教授赵振祥点评。
 

 

把研究成果推向世界——陈锡添

《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陈锡添以《把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为题进行演讲。他表示,新闻史的研究成果可分为学术性成果与非学术性成果,要充分利用好学术性与非学术性成果,用多种方式把研究成果推向社会。陈锡添强调,要发挥好非学术性成果的积极作用,他创新性提出讲述新闻人物的故事也是新闻研究史的成果这一观点,鼓励大家讲好新闻人的故事,展现新闻工作者的光荣感与使命感。
 

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建构:机会与路径——胡正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以《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建构:机会与路径》为题进行演讲。胡正荣指出,建设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面向学科重点前沿、需要面向实践重要问题。他表示,推进新文科建设要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要抓好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国艺术大讲堂“四大关键突破”,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
 

智能传播的塑胶化——祝建华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教授祝建华带来题为《智能传播的塑胶化》的主题发言。他指出应对塑胶化智能产品的主要思路为“主动参与、审慎使用”,并基于“快消内容”“复杂内容”“创意内容”三大分类,提出塑胶化智能产品不同的使用方式。如天气预报、体育比分、财经消息等事实性报道或再现的快消内容,应合用尽用;如涉及重复性或整合性内容,应基于人工训练样本而批量生产的基础上监督使用;如涉及突发性或时空独特性的创意内容,应最大限度地使用人类智慧而最小限度地依赖机器智能。
 

李先念与财经内参——尹韵公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尹韵公以《李先念与财经内参》为题进行主题演讲。尹韵公以“中国最大的粮草官、经济战线的决策者”李先念同志的故事为引入,指出中国有公开报道,也有内参,要发挥内参的作用,要根据内参的特性发挥其对司法、民生等社会议题的积极作用与舆论监督作用,为职能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从科技发展史角度看人工智能的本质与特性——程曼丽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程曼丽在《从科技发展史角度看人工智能的本质与特性》报告中剖析了人工智能被遮蔽的四大本质与特性。她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爆点,它对现有职业的替代是最高智能的替代,最高智能则需要一系列物质基础的支撑,这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新技术革命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是中国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起点,在人工智能的全球竞争中,我国正在利用自身制度及资源优势加快创新步伐,实现由技术跟跑到技术引领的转变。
 

下半场主题发言由人民网原总编辑、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余清楚主持,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建云和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陈先红点评。




数智科技与文明史的未来想象——陈昌凤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以《数智科技与文明史的未来想象》为题带来主题演讲。她基于“GenAI如何革新知识生产从而改变认知以及与现有文明的关系”这一时代命题,提出一方面数智科技实现了数字时代知识的赋权,另一方面人类要清醒地意识到数据的社会属性、人工智能生成的信息与权力结构的复杂关系的观点,希望大家对数智科技持批判性思维,切忌过分依赖智能化技术。
 

群聚传播中传播主体的文本化——隋岩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隋岩针对“群聚传播中传播主体的文本化与文本主体”“文本主体的多重异质”“文本主体对具身主体的反作用”“文本主体聚集的传播效应”四大议题,带来题为《群聚传播中传播主体的文本化》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在互联网中,人被文本化、被区隔在文本与数据之外,是“无身体的文本人”,主体间性不再是人与人的间性,而变成文本主体间性,为互联网群聚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跨文明视域中的思想迁衍:国际传播概念的流变及其普遍化探究——周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周勇带来题为《跨文明视域中的思想迁衍:国际传播概念的流变及其普遍化探究》的演讲。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解构了资本主义扩张中塑造的半边缘国家的神话,即发展中国家有新的蓝本寻求自身发展道路,这使其国际传播实践中不再陷入回应资本主义秩序话语的陷阱,是中国国际传播的新实践,更是国际传播概念在其流变与普遍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节点。
 

知沟研究50年:趋势和启示——韦路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教授韦路基于经典知识沟假说,进行题为《知沟研究50年:趋势和启示》的主题演讲。他介绍了知识沟研究的四种类型、三大趋势、知识概念的主观转向和主客观知识沟的初步发现,指出知沟研究应建构更加系统的知识概念框架、聚焦更加前沿的研究议题、探索更加多元的研究方法。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应强化问题意识,关注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敢于提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传播修辞学的知识体系探索——刘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刘涛在题为《传播修辞学的知识体系探索》的演讲中首先溯源了传播学与修辞学的“相遇”。他表示,修辞学最早是以“修辞术”的学科身份进入传播学场域,后随着修辞学观念的拓展,发展为传播修辞学这一新兴的学术领域,由此形成了传播研究的修辞学范式。刘涛认为应该从修辞认识论、修辞方法论以及修辞实践论三大维度出发,构建传播修辞学的知识体系。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教授在会上表示,中国本土的大量实践,为创立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为发展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这都需要新闻学界及时回应,创新解答。构建一个具有人文色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是我们这一代学人的使命。

新闻传播学界和高校承担着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本次学术会议旨在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学者,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学发展前景。通过新问题、新机遇和新发展的共思共享、观点碰撞,为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供稿: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处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中国新闻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盛大开幕
下一篇:中国新闻史学会新任常务理事 | 胡翼青教授、刘晓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