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到来!
香港成立亚洲首个新闻博览馆
2018-12-06 14:49:00   来源:中国新闻史学会   
据《香港商报》报道,筹备10年的香港新闻博览馆12月5日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幕,这是亚洲首个正式落成的新闻主题展览及教育设施。值此香港新闻博览馆开幕之际,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香港新闻博览馆董事苏钥机12月6日在《明报》刊文,阐发了香港新闻博览馆的缘起和筹备诸事宜。
 
香港新闻博览馆的缘起和筹备 
香港新闻博览馆经过10年的酝酿筹备,刚于今年12月5日开幕,过程中面对不少困难挑战,同时获得各方人士的支持鼓励,很多地方都值得一记。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出席香港新闻博览馆开幕典礼 香港特别行政区网站)
 
这个博览馆可说是新闻教育基金的「儿子」。该基金每两年一次组织业内人士到欧、美访问,首次是2008年访问美国,大家在拜访各大新闻机构之外,也参观了华盛顿的新闻博物馆(Newseum)。当时它刚完成重建,耗资4亿5千万美元,楼高7层,面积达数十万平方呎,以电子、报章及互动等方式展示新闻的发展历史和内容。
 
访问团团长陈早标在参观途中,和笔者谈到美国这个创举,他提出是否能够在香港成立类似的博物馆,以彰显香港新闻界对本地发展所起的作用。笔者很赞同这个想法,但觉得困难很多。至今10年后回看,原来只要大家努力尝试,梦想有时可以成真。
 
活化必列啫士街街市 面对挑战
2011年底,政府推出第3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涉及的建筑物包括位于中环的必列啫士街街市。这个街市的前身是公理会布道所,年轻的孙中山先生来港求学,就读于附近歌赋街的中央书院,寄住在布道所,并接受洗礼。孙中山先生在中央书院的登记纪录中,留下必列者士街2号为他在香港的唯一住址。新闻教育基金于是决定申办,要把街市活化为香港的新闻博览馆,最终获遴选委员会在15个竞投标书当中,选中了新闻博览馆这项计划。
 
 
从19世纪开始,必列啫士街街市一带是香港报业的发祥地,早期创办报馆都设在这里。街市附近的城皇街、歌赋街和永利街,曾有多家印刷公司和相关行业在此经营,所以俗称印刷街。其间的报纸和报人逸事,至今流传,反映了香港报业的早期历史。
 
必列啫士街街市于1953年落成,建筑物展现当时流行的国际现代主义风格。街市服务坊众多年,到 2013 年关闭。筹建博览馆的首要工作是要先把这座街市活化。建筑师团队因应昔日街市的面貌和特色,提出活化设计理念,特别是要面对各项挑战,以保存街市建筑物的特色和意义。街市具「包浩斯」建筑特色的外墙,及街市内的家禽屠宰房、大楼梯、上海批荡获保留下来。博览馆利用地下一个开放式摊档,介绍街市的活化过程,让大家参观展览的同时,也可欣赏这座街市的建筑特色,了解多年来的沧桑变化。
 
看新闻业演变 看传媒制作和表达
同时进行的是展览内容与活动构思。从内容大家可看到新闻业的演变,传媒制作过程和表达方式等。报纸最贴近生活和历史,电台新闻快而准,电视新闻画面吸引观众,新媒体改变了市民的阅览习惯。展览内容包括资深新闻工作者的口述历史,以新闻采编的奇闻趣事扩大观众对新闻业的认识。展览内容还有新闻体验和相关游戏,当年新闻大事回顾,财经、体育、娱乐、赛马等专门内容,以及一些专题展览。观众还可以看到新闻大事年表、新闻图片和金句、必列啫士街街市历史、孙中山先生事迹等。有关具体的内容,日后将另文再作介绍。
 
 
筹备过程漫长和充满挑战,博览馆在申办以至组成初期,经历了向政府申请租用必列者士街的旧街市为馆址、装修工程、准备展品以至准备开馆等重要里程碑的考验。在活化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守政府对这座建筑物订立的特色要求,另一方面又要为展览加入不同的现代化设施,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不少。
 
例如在狭窄的街市后巷兴建一台升降机,以贯通必列者士街和上面的永利街,就碰上严峻的技术考验。最后经过大家多番努力,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在展览内容方面,因为以前新闻机构多未能有系统地保存数据,以至不少有价值的文字、声音和视像新闻档案散失湮没,难以复寻,实在可惜。
 
博观中推进香港新闻业 非定格历史框架
博览馆的愿景是要「立足香港,放眼世界,成为卓越的新闻博览馆」,其使命是要「展示香港新闻业的历史和发展,彰显新闻信息自由在香港发展为国际大都会的重要角色,促进公众认识新闻专业」。博览馆主席陈祖泽解释,该馆名为「博览馆」而不是「博物馆」,是希望从博观中推进香港新闻业继续前进,而不是把新闻业定格在历史的框架里。
 
香港新闻博览馆。香港文汇网/程朗 摄
 
博览馆董事李祖泽提出了该馆展示内容的方针:「尊重历史、客观公正、不带观点」。大家要以事实为凭据,用专业的态度,从多角度展示新闻资料,但没有既定立场和看法,好让参观者自行分析判断。
 
筹备工作能够完成,全靠一个共同信念:大家合力为香港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博览馆副主席陈淑薇表示,有赖团队的团结、坚持和努力,方能成事。这个团队成员多属义工,成员包括新闻从业者、学者和不同界别的专家,也得到政府和商界等有心人的支持协助。例如政府出资8530万元用作活化这座建筑物,又得到赛马会慈善基金、各大新闻机构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捐助。博览馆今后的运作须自负盈亏,还要靠各界人士鼎力支持,以保证能持续运作。
 
各界友好对新闻博览馆除了表示支持外,还对它有很多期盼。他们希望博览馆能「成为本港的一座地标」和「香港重要的社会资源」,可以「文以载道、言皆有据、片必传真」。它的任务包括「记录历史,见证沧桑;启迪未来,推进发展」,让市民「从新闻人的眼,观世事;从新闻人的耳,听众声」,令「香港市民能辨识新闻的真伪和价值」,「新闻界是民主的报春鸡」等。对于这些鼓励和期许,相信博览馆同人将全力以赴,不负众望。
 
文章刊于《明报》,2018年12月6日,A24页。作者苏钥机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亦义务担任香港新闻博览馆董事。
 

上一篇:中国新闻史学会多位会员入选新一届新闻传播学教指委
下一篇:千位学者参加中国新闻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