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到来!
“返本开新: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国际传播”第十二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
2022-11-07 21:29:11   来源:中国新闻史学会   
“返本开新: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国际传播”第十二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
 
 
11月5日-6日,“返本开新: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国际传播”第十二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隆重举行。本届研讨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主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来自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一百多位学者及多家学术期刊负责人共同相聚云端,就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国际传播的学术话题展开跨学科深入研讨,贡献真知灼见。

本次学术研讨会为国家社科基金社团活动资助项目,包括开幕式、主旨演讲、五场分论坛、圆桌论坛以及闭幕式等环节。其中,开幕式及主旨演讲于5日上午举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教授担任主持。

开幕式上,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对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五千年华夏文明光辉灿烂,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人的根与魂,需要我们很好地进行传承,并在新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媒介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届论坛以“返本开新: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国际传播”为主题,可以说回应了这样一种时代关切与时代课题。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在线致辞表示,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国内历史悠久、影响重大的学术平台,也是海内外关于新闻史、新闻学研究交流的重要学术论坛。在全球化和国际传播日益深入和频繁的今天,重新审视华夏文明的千年传承,以及其与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历史,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华夏传播和国际传播的意义内涵,对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中国文化走出去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开幕式现场,设立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传播考古学研究中心宣布成立。该中心致力于传播学和考古学以及中国传统金石学、考据学的跨学科研究,旨在综合考古学、文字学、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以及艺术史等多学科视角、方法对华夏文明中的传播现象、传播媒介和传播观念进行知识考古,探索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渊源流变。中心主任由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潘祥辉教授担任。

张红军院长指出,传播考古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宗旨,一是正本清源,二是通过跨文化比较揭示华夏传播特色,三是返本开新,致力于向海内外推广和传播华夏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新时代和新媒介技术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中,9位来自国内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要求,就如何挖掘中华文化精髓的主体性问题,如何增强中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理念、途径等问题各抒已见,激荡思想、汇聚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新闻与传播研究》主编胡正荣从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要求出发,指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离不开系统性的价值发现和意义建构。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赵振祥发表《内省与外传——关于文化经典的对外传播思考》演讲,从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出发,强调以科学精神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出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教授张昆基于《寰球民意指数2020》,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南非公众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润华以三国系列IP为例,指出IP运营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是一条具有巨大潜力和较强可行性的路径。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吴予敏从理论研究的视角出发,重点关注中国传播学的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之间的比较。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倪延年从中国新闻史的视角切入,考证中国近代官报起源于《澳门新闻纸》的新闻史。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新闻春秋》执行主编邓绍根从对“书籍传教”的考证出发,论述了近代华文报刊的兴起。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翟学伟以面子理论为例,阐述本土化研究如何成为可能,为传播学借鉴思路。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胡百精呼吁,中国传播思想史要重返历史主场、重获完整理解、重返基源问题。

5日下午,五场分论坛同时开展,主题分别为华夏文明的传播考古学研究,丝绸之路与文明互鉴研究,西学东渐、东学西渐及跨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及“出海”研究,政治与思想史视野下的华夏传播研究。期间,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的百名学者发表精彩观点,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大家纷纷畅所欲言,以不同专业背景与学科知识互相激荡生发,为华夏文明的传播提供跨学科借鉴。

6日上午,以《中国本土传播学探索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在云端热烈举行,论坛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潘祥辉教授主持,数十位专家学者以学理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对于中国本土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展开分享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刘海龙教授从概念生产与本土化出发,阐述对当代本土传播学体系基础的辩证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朱鸿军教授提出,建设中国自主传播知识体系建设需首先关注顶层思维。厦门大学谢清果教授从华夏传播视角出发,分析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点问题。复旦大学邓建国教授以本土与全球的视角,讨论传播何以成学与知识如何自主问题。南京大学胡翼青教授以《隐喻与传播学的想象力》为题,提倡深入反思本土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四川大学胡易容教授就符号学的中国化历史逻辑与学理路径展开论述。华东师范大学武志勇教授分享自己关于老子思想域外传播研究的心得。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中国语言文化中心董铁柱副教授独辟蹊径解读魏晋风度,将清谈作为一种传播途径进行研究。南京大学封钰教授分享自己关于大数据时代的数字人文与文化传播的研究与实践心得。中国社会科学院沙垚副研究员在基于传播学宏大学术实践的基础上,倡导本土化回归。南京大学孙信茹教授就媒介人类学如何“发现社会”展开分享。中国传媒大学白文刚教授强调要在研究中突破本土化,进一步扩展文明传播的学术视野。暨南大学姚锦云副教授提出了建构华夏传播理论的新路径。他们的讨论,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和热烈讨论,期间的互动交流,将研讨进一步引向深入。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顺利落下帷幕,本次研讨会的会议主题、组织安排与学术成果得到与会学者的普遍认可及高度赞赏。

闭幕式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传播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潘祥辉作总结发言表示,文化因为交流互鉴而日趋丰富,传播学也需增加交流才更显生机。本次研讨会的与会者学科背景多元、议题广泛,论文涉及诸多中华文化的标识和载体,将它们纳入到媒介史与传播史的研究中来,非常有价值。会议达成了多项学术共识,大家一致同意,进一步构建完善中国本土传播学、华夏传播学研究体系,要更多立足本土、回到历史,从经验与国情出发,在交流与对话中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

最后,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宣布本次研讨会圆满结束。

上一篇:中国新闻史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在湖南大学召开
下一篇:中国新闻史学会召开会长办公会